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六分之一的奶,产自这里!北纬40°黄金奶源带!每眨一次眼,就有4包奶→

央视财经 2022-09-19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工信部共同打造,财经节目中心推出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智造中国》,今天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位于北纬40°的黄金奶源带,是全国最大的奶源生产输出加工基地。


探访黄金奶源地 看一盒牛奶的智造之旅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视频

记者来到一个液态奶的智能工厂,这个工厂占地面积约950亩,相当于89个足球场大小 。在记者身后有16台机械手同时作业,从原奶到入库,十余道工序,全部实现了无人化作业。



  • “智能家居” 精准饲养 草原有了智慧牧场


来到工厂之前,原奶生产的情况如何呢?记者探访了敕勒川牧场。



好牛产好奶,一头牛每天吃的口粮都经过精准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均衡,作为一个现代化牧场,牛从一出生就建立数据档案,每头牛耳朵上都有一个黄色的耳签,相当于它的身份证,可以实时监测奶牛的健康状况,比如采食时间、活动量,甚至是呼吸频率,这些信息汇聚到大数据分析平台之后,系统就可以轻松划分出高、中、低产奶牛,这些数据也会给育种提供重要依据,目前优质母牛的繁育率达到了90%以上。



不同于传统的挤奶方式,在这里同时能够给60头奶牛自动化挤奶。别看这些都是机械化设备,但它会最大程度保证牛的舒适,例如吸奶器就模拟了小牛吃奶的吮吸感,在感应到没有奶的情况下会自动脱落这些新鲜出炉的原奶,通过管道被传送到奶罐车中,再运送到工厂加工。大概15分钟车程抵达工厂,化验合格后就进入加工环节。 


第一站是预处理车间,整个现场一滴奶都看不到,都在这些纵横交错的管道上,管壁上密布上千个数字传感器,自动控制液奶走向。 

数字化均质机负责将牛奶中大分子的脂肪打碎,这样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之后经过137摄氏度的超高温杀菌,全程只需4秒,之后就进入灌装环节,这是全球最快的纸包灌装生产线,每小时可以灌装40000包牛奶,这个速度意味着每眨眼一次,就已经灌装了超4.4包牛奶。

  • 瞬时消毒 秒速灌装 “智造”助力品质升级

灌装完成之后就来到包装车间,这里有一道工序就是给牛奶盒粘贴吸管,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小工序都是质感满满,这里有一台机器对吸管进行平整处理,类似于用熨烫机把衣服熨平,保证吸管精准贴盒,另一台机器通过视频捕捉技术,一旦发现漏贴或者不合格的产品会进行剔除,掉落在下面的网兜里。 


贴好吸管的产品就会兵分八路进行装箱,通过激光打码,可以对各生产环节进行质量追溯,机械臂内的电子眼,根据产品材质和规格的不同,自动选择码放程序,上箱、装箱、码垛、入库一气呵成,原奶到成品最多只需2个小时。智能制造带来的不仅仅是速度和效率的提升,也让餐桌上的牛奶更加营养和安全,同时也为中国乳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当“百吨”遇到“微克” 奶粉生产如何实现精确配比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视频
在乳制品的规模化生产中,婴儿配方奶粉的生产难度是最高的,因为它需要将成吨的原料与几十种以克为计量单位的营养元素进行精准地配比。

而在一座智能制造工厂,一罐奶粉是如何生产的?智能化的产线又为奶粉的生产带来哪些变化呢?


这里是今年7月刚刚投产的一个配方奶粉的生产基地。走进工厂和车间,整洁的工作环境中看不到工人忙碌的身影。AGV小车来回穿梭,机械手臂精准抓取、自动切包,奶粉加工所需要的所有原辅料都在这些密密麻麻、交错复杂的管道内自动传输。 

负责人胡蒙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入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奶粉的投料员。过去每一次批量生产,都要人工反复称重、计算,再用报表记录、核对,核算一次就需要2到3小时。现在通过全自动在线计量技术,和真空混料机,不仅让每罐奶粉的营养素配比能够精确到微克,同时也使整个混料时间缩短到现在的20分钟。 


只有计量精准、混料均匀,配方奶粉才能达到它应有的营养价值。如今,从液态奶的预处理、精准投料,到喷雾干燥、灌装包装,近十多个工序都可以在密闭的全自动生产线上完成。胡蒙只需要看中央控制室里的五块大屏,就能把工厂的每一条产线、每一个设备,都智能化地管理起来。 

  • 智能制造为奶粉品质保驾护航

而在隔壁的创新实验室,干燥塔模拟器还原了液态奶经过高温喷枪变成固体粉末的过程。质检员贾轶岚要对奶粉进行微观检测,包括其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数,形态、气味、颜色、溶解性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品质监控,灌装前,所有的奶粉会通过近红外检测设备,检测其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碳水化合物等数据。如果发现罐内0.5毫米以上的金属以及1.0毫米以上的其他杂质,X光机会自动将其从产线剔除。当这些数据最终都上传到数字化质量检化验系统,存储在数据库,每一罐奶粉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档案,可以随时调取,满足不同阶段对产品质量的溯源。 

内蒙古:加速技术创新 “智造”优质乳品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视频

内蒙古,地处黄金奶源带,发展乳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奶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的同时,内蒙古也在加速构建智能化的高端奶业生态集群。记者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进行了访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自治区主席 王莉霞:奶的产量,去年(2021年)达760万吨,现在占到全国的18.3%,六杯奶里面有一杯产自内蒙古,实际上占六分之一。我们还有很多的难题需要去破解。
 

市场占有率常年居于首位,但“缺草、缺牛、缺奶”的难题,仍然限制了内蒙古奶业的发展。既要供得出全国“六分之一”的奶,更要供出优质的奶,这是王莉霞口中的待解难题。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自治区主席 王莉霞推动奶业的高质量发展,要采取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真正把奶业搞上去。 

  • 内蒙古:加速技术创新 “智造”优质乳品


今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发布了《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从奶源到产品、从牧场到工厂,全方位助力企业做优做强。除资金补贴外,政策还提出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支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积极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自治区主席 王莉霞“奶九条”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效果也逐步显现。我们要按照链式思维抓全产业链,走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路子。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绿色、高端、智能,将是内蒙古奶业生态的未来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基于“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内蒙古将推进数字化车间、鲜奶数字化工厂建设,预计将投建5个数字化车间、10家智能工厂。眼下在呼和浩特,一座产能领先、零碳绿色、自动化水平一流的乳品智能工厂正加速建设。建成后,日处理鲜奶量可达6500吨,也将为液态奶行业的智能升级树起标杆。 

  • 内蒙古:“能源担当”转型升级 源头推进煤炭产业智能改造


除了发达的乳业和畜牧业,内蒙古还拥有丰厚的煤炭资源。十年来,这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是名副其实的“能源担当”,却也面临更严峻的升级转型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自治区主席 王莉霞我们一是离不开煤,二是煤炭的生产面临着必须要在降碳减污上下功夫,我们要围绕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技术改造,同时延伸我们的产业链。在煤上做更大、更长的文章。 


围绕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改造,不少头部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布局。华能北方电力是目前内蒙古最大的发电供热企业,还承担着北京、华北的供电任务。目前,这里的设备已全部完成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改造,各项排放指标都低于国家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自治区主席 王莉霞不能简单地“挖煤卖煤、挖土卖土”,要把高端化和绿色化统筹推进,同时也要智能化,我们煤炭开采从源头上也要加强智能化改造,预计到2025年要实现绿色矿山和智能矿山全覆盖。 


“十四五”时期,按照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思路,内蒙古将统筹能源保障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与此同时,协同推进智能采煤机、采煤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自治区主席 王莉霞抓装备制造业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是非常难的。比如我们原来有一些风叶、塔筒,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按照全产业链来布局,不仅仅有这些,还要有为整个发电配套的所有产业,零部件、器部件的生产,形成一个全产业链。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你会关注


空袭!俄军重新集结 乌方:夺回重镇→


本土新增179+959


四部门齐发声!这类犯罪,从严打击!5起典型案例公布→


看!全国多地绝美圆月🤩


为应对强降雨,四川雅安甘孜紧急转移超5000人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监制:柯成韵

本文编辑:戴苑君

为“智造中国”,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